古筝艺术圈迫切需要演出平台
浏览量
【摘要】:
中国民族音乐有几个这样的现象:
1、社会艺术活动大多由专业院校的教师兼任。
2、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。
3、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筝,却越来越少的人有实践平台。
4、舞台机制不完善,绝大多数演奏家没有演出平台。
5、音乐会演出形式单一,作品形式单一。
这一现象在其他领域是不多见的,演艺界的艺术家和大腕有几个是在学校教书的?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亦是如此。学校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。
这一现象的背后映射出看似红火的古筝行业,实质上缺乏了一个重要环节——舞台与传播推广的专业团队。导致很多职能需要学校的教授们替代,由于过多地参与社会推广与演出活动,牵扯了本应付诸于教学和科研的精力很时间。
另一方面,物欲价值观影响了学生的心智,导致其更多地注重名利,逐渐舍弃了艺术的纯粹,迷茫困惑,徘徊不定。
每年全国音乐院校古筝专业毕业上百人,而专业音乐团体能够接纳的却越来越少,招聘往往相隔几年甚至十几年,很多演奏团体都面临裁员。很多学生选择的考研,苦念一番英语政治,即便考上了将来也未必能留校任教,用青春和心性做赌注,换得的往往是更加无奈。很多年轻俊才被闲置,多年的勤学苦练换回的仅仅是养家度日,心态不再平和,以往的理想抱负变为抱怨与后悔。
搭建一个供年轻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必需且迫切的,通过这个舞台集结有志之士,建立创作团队,演奏团队,教学团队,分工明确,集思广益 ,各展才华。打造精品艺术。一方面减轻了专业院校教师们的工作负担,使之能够安心、专心地教学,培养艺术人才,另一方面,避免了俊才闲置,人才浪费的局面,让更多的古筝演奏家学有所用。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性地导出,推动古筝事业持续发展。
上一篇:
古筝演奏技术与艺术表现力不宜孤立
古筝与吉他合璧
下一篇: